【台灣油芒:牽起部落情感記憶的鑰匙】

在部落裡,許多情感與記憶,都藏在土地與作物之間。

「台灣油芒復耕計畫」的起點,是讓這逐漸被遺忘的傳統穀物重返土地。台灣油芒是本土原生的 C4 作物,具高效節水機制、能耐鹽化與乾旱環境,是兼具氣候韌性與經濟潛力的未來糧食。它曾是原住民族的主食,近年由中研院重新發現並育種復育。

自 2022 年起,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推動「原鄉學校台灣油芒復耕計畫」的食農教育,攜手花東、高屏、與中部地區多間部落學校與社區共耕共學,讓這項文化穀物重新在山林間扎根。三年來,我們復耕油芒並舉辦學習活動,讓油芒成為最貼近土地的食農教材,也讓大家透過耕作重新連結文化。

當油芒的名字再次被提起,許多長輩的眼神會亮起:「我知道!小時候很愛吃!」記憶中的香氣、祭典的場景,全被這片金黃穗粒輕輕喚醒。

霧台鄉的返鄉青年——杜子賢,便是這份情感的延伸。他是一名廚師,選擇與太太一同回到原鄉,投入油芒復耕,並研發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油芒料理,讓這份文化滋味能被更多人看見。

對中生代的原住民族來說,油芒多半只存在於長輩的記憶裡。長輩常說:「油芒很獨立,要自己長大。」

它不像其他作物能彼此依靠、成長,而是必須靠自己在風中挺立。那份堅韌與獨立的特質,也成了部落精神的象徵。

開始復耕油芒後,這份作物成為子賢夫婦與土地最直接的連結。他親眼看見油芒發芽、摸過粗糙的稻梗、親手烹煮香氣四溢的料理,

那些關於部落的故事與滋味,也隨著油芒再次甦醒。

對他而言,油芒是一把鑰匙——開啟記憶、串起情感,也延續文化。

過程中他常想起外公的一句話:

「人生夠用就好,等到哪一天需要的時候,就會回饋到我們身邊。」

在部落裡,傳統作物不只是糧食,更是一種「互助的種子銀行」。

人們在探望、婚禮或慰問時,總會帶上農作物,象徵祝福與陪伴——不是為了自己而種,而是為了在需要時,彼此照應、彼此守護。

油芒不只是植物,而是一條橋樑:

讓長者重拾記憶,讓孩子認識文化,讓返鄉青年找到新舞台,也讓部落的互助精神一代代延續。

這就是「台灣油芒」最動人的力量——

它不只是土地的收成,更是文化的延續與情感的流動,

在這片土地上,讓我們再次彼此相連。